学习平台登录

集团网站

博客

登录

注册

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免费咨询

    关注新学源公众号

    免费问咨询师

移动端

    微信扫一扫,手机浏览

    或在手机浏览器中输入

    m.xxyedu.com

咨询热线:4000-911-365
提问7*24小时在线解答

专升本教育理论科目题型如下表所示:

 

题型

题量

每题分值

总分值

教育学部分

选择题(单)

12

2分

24

辨析题

2

6分

12

简答题

3

8分

24

论述题

1

15分

15

心理学部分

选择题(单)

12

2分

24

辨析题

2

6分

12

简答题

3

8分

24

论述题

1

15分

15

 

 

 

总计:

150分

专升本教育理论科目总分为150分,其中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辨析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简答题共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试卷总分150分。

历年来专升本教育类的录取分数都是在130分左右,所以我们参考的学生只要英语政治及教育理论这三科总分达到130分以上,考过是没有问题的。教育理论科目基本都是学过教育学相关知识点的考生会优先选报的专升本类别,所以参考的学员都会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的基础知识,考试相对而言会简单很多。只要我们学员掌握以下考点教育理论这门科目我们最少能拿80-90分以上。

教育学部分

一、专升本教育理论单选题考情分析

选择题1-12题考点: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3. 教育学的意义

4. 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5. 教育目的、教育制度

6. 教师与学生、课程

7. 教学理论与实践

8. 德育理论与实践

9. 班主任工作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选择题

24分

24分

24分

24分

选择题的考点,基本上范围很广,考试大纲涉及到的考点都考察到了,每年12个选择题,2分一题分值24分。只要复习到了考点内容,答题时认真审题,基本都是可以拿到15分以上的。

考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1)教育现象指教育社会现象、教育认识现象。①教育社会现象指教育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和影响。②教育认识现象指教育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进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接受前人总结出的经验,掌握人类已有知识。

(2)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3.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的关系:(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历年真题】

1.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表述是(    )

A.研究教育事件与教育经验,探索教育理念    B.研究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法规

C.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D.研究德育案例与教学案例,总结教育经验

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参考答案C

考点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300多年后,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问世。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写出了《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3. 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  ①实验教育学;②文化教育学;③实用主义教育学;④批判教育学。

4. 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历年真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是(    )

A.《论语》    B.《大学》    C.《礼记·学记》     D.《理想国》

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参考答案C

 

2.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    )

A.《论演说家的教育》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解析: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译为《雄辩术原理》)。参考答案A

 

3.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的学者是 (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培根 D.卢梭

解析: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参考答案C

 

考点三: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基本概念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其中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3.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以美国学者孟禄为代表,认为教育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模仿。

(4)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基本规律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属于什么性质,其教育也就属于什么性质。

4.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同时,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又起着维护、巩固、加强的作用。

5.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

6.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

7.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8.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教育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主要是遵循以下四方面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人的身心发展的某一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发展潜力。

(4)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历年真题】

1. 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历来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以美国学者孟禄为代表主张的是(    )

A.生理起源说     B.劳动起源说C.心理起源说 D.交往起源说

解析:参考答案C

 

2.认为教育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模仿这一本能的观点是(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交往起源说

解析:参考答案C

 

3.在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能动性

解析:参考答案C

 

考点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和不同学校的任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所制定出来的具体要求,是对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3.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脑力与体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2)旧式社会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考察发现,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②人的片面发展的主要特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社会生产方式

①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确定应考虑受教育者兴趣、爱好、性格、才能等个性发展的需要。

5.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①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6.我国的教育方针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7.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意义:

①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②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③素质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组成部分

1.智育

智育的意义:

   ①智育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②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各种教育的核心。

智育的任务:

   ①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

2.体育

体育的意义--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的任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的组织形式: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体育课。其他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3.美育

美育的概念,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又叫做审美教育。

美育一词是德国剧作家、美学家席勒在《美学书简》中首次提出使用的。

美育的意义:

    ①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②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

    ③美育能促进体育,美育具有怡情健身作用。

    ④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美育的实施途径:

    ①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

    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

③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历年真题】

1.教育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教育目的B.教育制度  C.教育内容   D.教育途径

解析: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参考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明确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解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参考答案B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的教育方针,

其中规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

A.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B.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C.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

D.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①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②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参考答案 A


考点五:教育制度

1. 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

    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

    狭义教育制度仅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关、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专业学校、业余学校和特殊学校,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习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实质。

2.建立学制的依据

  ①依据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②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③依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影响学制建立的主要因素)

  ④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学制主要有:

(一)壬寅学制:1902年---我国第一个以法定形式颁布的学制(当时颁布的文件叫《钦定学堂章程》),但其并未真正实施

(二)癸卯学制:1903年---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颁布的文件叫《奏定学堂章程》)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这是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四)壬戌学制:1922年---也被称为“六三三制”、“新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来制定,这是我国早期学制中实行时间最长的学制

记忆口诀:壬颁布,癸实施,资产找癸丑,长期戌美国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包括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①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决定》明确指出,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国家、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③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④开展高等教育改革。

⑤加强领导,保证改革得以顺利进行。

3.我国学制进一步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有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②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④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历年真题】

1.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学校在入学年龄、中小学分段等方面的规定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说明影响学制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

A.生产力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D.民族文化传统  

解析:参考答案C

 

2.我国首次提出“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仕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

教育”的政策出自(    )

A.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2003 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D.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提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参考答案A


考点六:教师与学生

教师

1.教师的作用

a.教师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b.教师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c.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3.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从总体上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a.因材施教;b.教学上的不断更新;c.教师的“教育机智”。

②连续性、广域性。

③长期性、间接性。

④主体性、示范性。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将自身具备的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教师所使用的教育、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然后向学生传授。

4.教师的专业素养

①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

②知识素质,包括政治理论、学科专业、文化基础、教育科学等知识;

③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自我反思等能力。

5.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①专业理想的建立 ②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 ③专业能力的提高 ④专业自我的形成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途径来看,主要包括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自我教育提高。

 

学生

1.学生的特点

①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②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活动同样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他们是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学生这种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但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③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④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学生的权力

①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和健康权。

(2)学生的义务

①遵守法律、法规;

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师生关系

1.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一)尊师爱生

(二)民主平等

(三)教学相长

2.师生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①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②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③掌握师生沟通艺术

3.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历年真题】

1.人们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偶发事件能做出巧妙、恰当处理的行为称为“教育机智” 。 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创造性 B主体性 C广延性 D间接性

解析:参考答案A

 

2.教师是通过自身的知识、智慧、才能以及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的。这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   )

A.创造性和复杂性 B.连续性和广域性 C.主体性和示范性 D.间接性和直接性

解析: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体现在,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将自身具备的素质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教师所使用的教育、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然后向学生传授。参考答案C

 

考点七:课程

1.课程的概念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一)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二)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学科、应该从事的活动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的意义

(一)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保证。

(二)课程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三)课程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课程的要素、内容和类型

1课程的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评价

2.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①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又称为教学大纲。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要求。

3.教材是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传授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4.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划分有:(1)国家课程;(2)地方课程;(3)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二)从课程的组织核心划分有: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特点:①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②)相对独立、自成体系;③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加以组织;④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指的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是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活动课程的思想可追溯到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活动课程倡导的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相符的。

(3)综合课程。

(三)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有:(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

(四)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划分有:(1)显性课程;(2)隐性课程。

 

课程改革

1.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②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③农村中学课程强调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④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新的要求。

2.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历年真题】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在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其设置的时段为(   )

A.小学一年级到高中阶段 B.小学三年级到初中阶段 C.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 D.初中到高中阶段

解析: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参考答案A

 

2.林老师通过创建良好的班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施加积极的教育影响。林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哪一课程的特点(   )

A.活动课程 B.隐性课程 C.综合课程 D.选修课程

解析:参考答案B

 

3.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所体现的课程类型是(    )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隐性课程 D.活动课程    

解析:参考答案D

 

4.以美国实用主义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的组织要以儿童为中心,基本的教

学方法是做中学。这体现的课程类型是(   )

A. 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活动课程 D.学科课程

解析:活动课程指的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是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杜威是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活动课程的思想可追溯到法国教育家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参考答案C


考点八:教学理论与实践

教学概述

1.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

教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是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是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4.教学的基本任务

(1)传授和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

(5)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学校演讲等方式;运用讲授法的要求: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讲授要有系统性;逻辑性、启发性;语言要有通俗性、生动性和感染性;板书要有计划性、条理性、工整性和正确性。

演示法

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一种方法。包括自然的欣赏、人生的欣赏和艺术的欣赏等。

②情境教学法: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发展学生心理机能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①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学生年龄特征,可接受水平。

 

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①教材建设的突破;

②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③师生关系的突破;

④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⑤扩大了教学规模。

 

教学原则

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直观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

把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个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堂,教师按照学校的教学时间表(课程表)对学生集体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最早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系统阐述并逐步推广的,我国于1862年清政府在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

2.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3.复式教学:同一个教师在同一教室的同一节课上给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龄学生上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特点:完整性;简约性;操作性;针对性。

自学辅导模式:自学辅导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学习的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自学--讨论--启发--练习--总结。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

(1)教师教的标准: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结构合理:指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2)学生学的标准: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

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教学评价的意义:

①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②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③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教学评价的类型:

(1)诊断性评价,在教学前进行,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在教学前是否具有新的教学单元目标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了解前一阶段的教学效果以便及时调整;(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倡导的形成性评价旨在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终结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目的主要在于总结教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历年真题】

1.王老师在小学语文课上,结合课文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描绘了深秋层林尽染、 色彩斑斓的山林风光。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参考答案C

 

2.学习“圆的初步认识”时,老师设计了一个情景问题: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在操场上玩一个游戏——抢红旗。我把一面小红旗插在场地上,口令发出后,大家一起去夺红旗,全班同学该怎样站位才最为公平合理呢?这个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哪一教学原则?(    )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解析:参考答案C

 

3.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所倡导的形成性评价旨在(    )

  A.对学生进行甄别排序B.诊断学生的学习基础

  C.考查学生学习的终结效果D.改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解析:参考答案D

 

4.王老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平时的作业、测验、课堂表现等评定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评价

方式属于(   )

A. 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解析: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教学评价,其目的在于了解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及所存在的问题,从而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其属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参考答案A

 

考点九:德育理论与实践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又称为品德教育,它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的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9.生态教育。

 

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的基本原则

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常用的德育方法

①说理教育。这是德育的基本方法。

②榜样示范。

③实际锻炼。又称为道德练习法。

④陶冶教育。

⑤指导自我教育。又称自我修养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和自我批评等。

⑥品德评价。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激励其上进,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方法。品德评价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①德育目标;②德育内容;③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建立德育基地。

【历年真题】

1.张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经常采用表扬、奖励、批评、处分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这种德育方法是 (    )

A.说服教育法 B.个人修养法 C.榜样示范法 D.品德评价法

解析:参考答案D

 

2.班会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刘老师要求同学们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她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指导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解析:参考答案C

 

3.班主任李老师引导学生依据个人的奋斗目标选出有针对性的格言作为座右铭用于反思和

励志,从而使他们获得教益。这种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环境陶冶法 D.自我教育法

解析:自我教育法,又称自我修养法,是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方法,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和自我批评等。根据题干所述,此处为自我教育法。参考答案D

 

4.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A.学生道德认知的深与浅的矛盾

B.学生道德认知的正确与错误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D.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的矛盾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自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参考答案C

 

考点十: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①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

②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③是班级任课教师之间,以及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④是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桥梁;

⑤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

班主任素质的基本要求

(1)具有民主精神和友善态度:①尊重信任学生,平易近人。②与人为善,宽容大度。

(2)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广泛的兴趣爱好。

(3)具有善于与学生沟通的能力:①善于与学生相处。②具有开展班级工作的基本能力。③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包括积极的情绪、幽默感、自控能力等。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这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两个方面。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

(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班团组织的专题集会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教育活动形式。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应:

(1)正确对待后进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2)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结,对症下药;

(3)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4)抓反复,反复抓。

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教育力量。

做好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

(1)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2)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历年真题】

1.每个新入职教师都应学会做班主任工作,而班主任工作的中心是(   )

A.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

解析: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参考答案B

 

考点十一: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课外校外教育的概念

课外校外教育是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意义

①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②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③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④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良好品德。

课外校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内容:

①社会政治活动; ②学科活动; ③科学技术活动; ④文学艺术活动;

⑤体育活动; ⑥社会公益劳动; ⑦课外阅读活动。

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

①群众性活动;

②小组活动,分为学科小组、技术小组和兴趣小组;

③个人活动。

课外校外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都是自觉自愿的;

(2)灵活性:课外校外教育不受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限制。

(3)实践性: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方法以实际活动为主,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自己检查。

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2)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富有吸引力;

(3)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家庭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内容的生活化;②教育方式的情感化;③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②对孩子的要求应合理、统一;③要理解和尊重孩子;

④应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1)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2)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3)应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方式有:

①互相访问;②建立通讯联系;③举行家长会;

④组织家长委员会;⑤举办家长学校。

(4)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方式有:

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

②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

 

二、专升本教育理论辨析题考情分析

辨析题13-14题考点:

1.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2.教育目的(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3.教师与学生(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4.课程(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5.教学理论与实践(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辨析题

12分

12分

12分

12分

辨析题的考点,近5年涉及到了5个部分的内容,2个辨析题,6分一题分值12分。辨析题作答要求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首先判断正误就能拿到2分,有教育知识基础的考生,回答辨析题,至少能拿8-9分,作答时认真审题,用客观积极向上的观点去说明理由。

【历年真题】

辨析题: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三: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

1.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解析:参考答案

答:正确。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三种。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人一出生就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中,受到社会各类人的言论、行为和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意识。这样就可能造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有制约作用。而且,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对自发的环境影响进行调节和选择,充分发挥环境中积 极因素的作用,避免和消除环境中消极因素的作用,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四:教育目的

2.社会需要是确立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解析:参考答案

答:错误。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教育目的的确立也受社会生产力制约,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教育为社会服务,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所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六:教师与学生

3.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降低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析:参考答案

答:错误。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学生只要服从教师,就能学到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4.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一定是优秀教师。

解析:参考答案

答:错误。

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1)职业道德素养,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等;(2)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学科专业、文化基础、教育科学等知识;(3)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教育教学的管理与组织、自我反思等能力。“有专业知识和能力”只能说明该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养,是否达到“优秀”也未可知,其职业道德素养如何更没有体现,据此判定“一定是优秀教师”是错误的。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七:课程

5.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解析:参考答案

答:正确。

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第一,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学科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

第三,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因此,所有的课程都应该有明确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八:教学理论与实践

 

6.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解析:参考答案

答:错误。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发展智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注人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思想,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向学生灌输知识,完全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讲授法只是不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注人式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有本质区别的。注入式和启发式这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都可以在讲授法中体现。

 

三、专升本教育理论简答题考情分析

简答题15-17题考点:

1.教育的本质、功能和基本规律(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2.教育学的意义(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3.教师与学生(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4.课程(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5.教学理论与实践(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6.德育理论与实践(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简答题

24分

24分

24分

24分

简答题的考点较易出现的考题为目的、意义、功能、特点、规律、任务等等。共3个简答题,8分一题,分值24分。简答题的考试范围较小,考生可针对性的复习和记忆。简答题作答要求从简,按1、2、3、序列简洁明了列出答案,字迹清晰,言简意赅。不需要说明过多的理由。按作答要求,一般至少能拿12-16分。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四:教育目的

【历年真题】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解析:参考答案

答: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脑力与体力的全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造成人片面发展的原因是旧式分工。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

(4)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

2.学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解析:参考答案

答: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具有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六:教师与学生

【历年真题】

简答题.

1.我国《教育法》中对学生的义务作了哪些规定?

解析:参考答案

答: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

2.教师劳动创造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析:参考答案

答: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从总体上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

在三个方面:

(1)因材施教。

(2)教学上的不断更新。

(3)教师的“教育机智”。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七:课程

【历年真题】

简答题.

1. 简述学科课程的特点。

解析:参考答案

答:

(1)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将人类活动经验加以抽象、概括、分类整理。

(2)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3)通常按特定知识领域内在的逻辑体系加以组织。

(4)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是其最大的特点。

2.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学意义。

解析:参考答案

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

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要求。

 

(选择题考情分析)

考点八:教学理论与实践

【历年真题】

简答题.

1.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解析:参考答案

答:

(1) 传授与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 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 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考点九:德育理论与实践

【历年真题】

简答题.

1.简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解析:参考答案

答: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生态教育。

 

四、专升本教育理论论述题考情分析

论述题18题考点:

1.教学理论与实践(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2.德育理论与实践(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3.班主任工作(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年份

题型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论述题

15分

15分

15分

15分

论述题仅1题,分值15分,近6年论述题基本都考察相似的考点,以案例的形式,提出问题,考生需运用教育理论相关知识点,再结合案例来作答,一般至少能拿5-8分。

 

考点一:教学理论与实践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③理解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④巩固知识与保持。

⑤运用知识。

教学原则

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b、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c、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教材、讲解教材。

d、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在整个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b、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c、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环节。

(3)直观性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

a、根据教学内容、任务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直观语言。

(4)启发性原则:

贯彻要求:

a、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b、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c、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5)循序渐进原则: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a、按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学,保证知识的体系和完整;

b、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c、教给学生系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系统的学习习惯。

(6)巩固性原则:

贯彻要求:

a、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b、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并教给学生良好的复习方法;

c、加强平时各科作业和练习,在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

d、注意对学生知识的检查。

e、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

(8)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a、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b、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学习的深度与进度让大多数学习经过努力能够接受;

c、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d、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历年真题】

1.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王老师是一位胖胖的数学老师。有一次在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马上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班上顿时炸开了锅,一只只胳膊高举着要求测量。被点名的同学经过测量报出答案后,都得到了表扬,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那些没被点到名字的学生着急了,高举着手喊:“老师,快叫我!快叫我!”

    “桌子、铅笔、书本和手臂的长度都量过了,我们还想测量什么呢?”老师的话音刚落,一个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班上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看着这个男孩不知所措,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边笑边朝那个男孩说着:“好啊,你来量吧。”

小男孩拿着尺子,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跟头翻了好几个,他最后报出测量的结果是87厘米。

“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老师不失时机地问了一句:“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的手掌是11厘米,我看腰有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着点点头,说:“可以。”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刚爬了一圈之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笑容在老师和同学的脸上绽放,班级的气氛更活跃了……

下课前,王老师对物体长度的概念做了总结,并要求学生课后结合生活中的事物做长度的测量练习。

 

[问题]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试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解析:参考答案

答: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贯彻了: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王老师在讲解过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让学生测量桌子、铅笔、书本等的长度,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启发性原则。王老师在学生测量完桌子等的长度后,主动询问学生的其他想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这种方法,形成氛围,使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      

(3)因材施教原则。王老师根据学生的要求,主动让同学通过尺子、手掌测量自己的腰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王老师深入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

 

【历年真题】

1.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下面是马老师《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摘要:

师:想一想,从古至今,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

生:这样可以滚动:这样快;不震荡;光滑…

师:车轮设计成圆形的,光滑,不震动,跑得快,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如采不是圆的,是三角形的,车轮就会一颠一颠的,走起路来不平稳。

生:四边形好一点.不,五边形更好。

生:正多边形.边越多越好。

师:(随着发言出示课件)

师:那么究竟要正多少边形来做车轮就会不颠簸了呢?

生:7.8,11...13.14,...,100

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想象)是这样吗?边数越来越多…

生(兴奋地大声说):边数越多.多到无数条,那样的多边形的边就几乎看不到了,角也看

不到了,中心点到边和到角顶点的距离都相等了,成了圆形车轮,就不会颠簸了,就平稳了。

师:那么什么是圆呢?

师生:在一个平面内,当中心点到边的每个点的距离都相等时,这就是圆。

 

[问题]:马老师在这节课中主要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请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解析:参考答案

答:马老帅在这节课中主要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马老师在带领学生认识“圆”的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然后适时地出示课件,将学生思维中可以滚动的形状按照“三角形一正多边形一圆形”的发展脉络直观地用课件图形一一演示出来,并在演示中进行必要的补充讲解和说明。

(2)启发性原则。马老师设置问题情境.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马老师依次抛出“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为什么圆形的车轮光滑、不震动、跑得快?要正多少边形做车

轮才会不颠簸?“什么是圆?”等问题,一步一步地引导、点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3) 循序渐进原则。马老师从“为什么车轮都设计成圆形的?”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车轮圆形设计的必然性,进而论证三角形、正多边形都不适合做车轮。渐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正多边形边数越多越平稳,最后得出“圆”的定义。可见,马老师是按照学生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圆”。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九:德育理论与实践

【历年真题】

1.阅读下列案例,并回答问题。

[案例]

刚接班,我就听说班里有四位“女将”,人称“四大金刚”。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们个个都是“头儿”一学生会主席、班干部,还兼做语、数、外三门主科课代表,而且她们四人“亲密无间”,组成一个小圈子,同学们对“四大金刚”意见很大.我问同学们:“为什么不向她们提意见?”几位同学瞪大了眼睛说:“她们手中掌握着大权,个个凶得不得了,谁提意见就没谁的好日子过。”为了解事实,我对她们的表现进行细心的观察,发现“四大金刚”确实有长处:对班里工作敢管、敢抓,做事泼辣、果断、有点子;但地们也有许多缺点:圈子太小,以身作则不够,听不得不同意见,有时还营私舞弊,比如语文课代表,外语默写常常不能及时完成,全靠其他3个人在早读课上“帮”她堂而皇之地过关。我意识到,对这个小群体必须加以优化。我针对“四大金刚”果断地砍了“三斧头”:

第一,抓住语文课代表默写作弊的事实在班级公开批评了她们;

第二,另派一名同学协助语文课代表工作;

第三,分别找这4位同学谈话,肯定她们的成绩,说明批评她们的原因,指出搞小圈子的危害。

“三斧头”在班里引起了很大震动。同学们议论纷纷,“四大金刚”的心理压力当然

很大。

趁大家都在思考这一问题,我对4位同学逐一进行了家访。一进家门,她们的反应几

乎都很紧张,更没想到我在家访中能做这三件事:

一是在家长面前称赞她们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班级工作中做出了出色贡献;

二是征求她们对班级工作的意见,请她们谈谈怎样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怎样加强班

集体建设等;

三是对她们如何做好班级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恰当的严格要求。

她们紧绷的脸松弛下来,阻塞的思绪像闸门一样被打开了。她们不但积极谈建议,而

且对自身建设也提出了许多改进措施。

紧接着,我在班级组织了“关于搞好班级人际关系”的主题班会,利用集体的力量教育

她们。班会上,不少同学对她们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同学们的诚恳和期待使她们认

识到自身的问题,她们都分别作了深刻的反省,最终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从此她们的心

胸变得开阔了,成了我们班名副其实的核心力量。

 

[问题]案例中的“我”在班级工作中主要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 试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解析:参考答案

答:案例中的“我”在班级工作中主要贯彻了以下原则:

(1)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我”通过了解事实,对“四大金刚”的表现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她

们的优点和缺点.

(2)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分别找四位谈话,肯定成绩,说明批评原因,并开

主题班会,利用集体的力量教育她们。

(3)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我”抓住作弊事实,公开批评,以纪律约束她们的行为,在家长面前表扬她们在工作中做出的出色贡献.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我”肯定她们的优势及为班级做出的贡献,并为她们

以后的班级工作及自身发展提出建议,引导她们自省,消除自身问题。

(5)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部分

一、专升本教育理论选择题考情分析

选择题19-30题考点:

1. 心理学概述

2. 感觉、知觉与注意

3. 记忆

4. 思维和想象

5. 情绪与意志

6. 需要与动机

7. 技能

8. 能力

9. 人格

10. 社会态度与行为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选择题

24分

24分

24分

24分

 

考点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为心理活动。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心理学的研究目标是通过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服务。

具体表现为:陈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活动,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1879 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测验法;(4)调查法。

心理活动的脑神经生理机制

1.反射

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的、对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一定的、有规律的反映。

2.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

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作用是完全相反对立的,但它们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考点二:感觉、知觉与注意

感觉

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视)觉的感受性会发生变化,称为感(视)觉的适应现象。

(2)感觉对比: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会发生变化,称为感觉对比。

(3)联觉:一种感觉受刺激物的影响,引起另一种感觉感受性的变化,称为感觉的相互作用,又称联觉。

知觉

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知识经验而产生的。

知觉的基本特征

(1)选择性: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

```影响选择性的因素有:①客观因素:刺激强度,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对象的新颖性。```②主观因素: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需要与动机、定势(心向)。

(2)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

(3)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志出来。

(4)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一般有: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亮度恒常性。

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主要受个体的知识经验的影响。

观察

观察的概念

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的品质

①观察的目的性;②观察的客观性;③观察的精细性;④观察的敏锐性。

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性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注意

1.注意的概述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与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2.注意的特征:

①指向性;②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

①选择功能;②维持(保持)功能;③调节与监督功能。

3.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有无目的以及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分为:

(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①定义: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无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客观因素(刺激的新异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强度的大小、刺激物的变化与活动);主观因素(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知识经验)。引起无意注意的是直接兴趣,而有意注意是以间接兴趣为条件的。

(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①定义: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有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的合理组织;个性特点。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①定义: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②有意后注意的特征:随意后注意服从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但不需要意志努力;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

4.注意广度

是指在一瞬间人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①知觉对象的特点;②活动任务与知识经验。

5.注意稳定性

注意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保持的时间长短。注意稳定的反面是注意的分散(分心)。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对象本身的特点;活动的目的与任务;人的主观状态。

6.注意分配

是指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

注意分配的条件:①两种活动中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程度。②两种以上的活动中最多只能有一种不熟练;③活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能形成活动系统。

7.注意转移

根据新的活动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有: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程度;新的事物的性质与意义;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历年真题】

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    )

A.兴奋和泛化 B.兴奋和抑制 C.集中和抑制 D.集中和泛化

解析: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参考答案B

 

2.影响知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的同一因素是(    )

A.知识经验 B.刺激强度   C.兴趣爱好  D.视觉线索

解析:参考答案A

 

3.上课时学生能够边听讲、边做笔记、边思考。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

A.注意广度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起伏

解析:注意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人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去的能力。参考答案C

4.由刺激物的新颖性、运动变化等特点引起的注意属于(    )

A.不随意注意 B.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随意前注意

解析:参考答案A

 

考点三:记忆

记忆的概述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说来看,即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识记是保持的基础,保持是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效果的体现,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2.记忆的分类

(1)记忆对象分类: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为人类所特有、与抽象思维发展密切联系的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2)记忆阶段分类:①瞬时记忆;②短时记忆;③长时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类: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类: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的概念及特点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①瞬时记忆的信息完全依据它所具有的物理特征编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影响瞬时记忆编码的因素主要是模式识别和注意。②瞬时记忆存储的时间很短,一般在 0.25-2 秒。③瞬时记忆的容量较大,主要由感受器的解剖生理特点所决定。④瞬时记忆的信息受到特别的注意就可转化为短时记忆,否则就会很快衰退而消失。

2.短时记忆的概念及特点

短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①短时记忆以言语听觉编码为主,并受到觉醒状态、组块及加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②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约为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③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7±2。④短时记忆的信息经复述可转为长时记忆,否则会消失。

3.长时记忆的概念及特点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①长时记忆的编码主要是意义编码,包括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又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及加工深度是影响其编码的因素。②长时记忆的存贮方式主要有两种: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③长时记忆的存贮容量最大,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至终身。

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①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学习的程度; ③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④识记者的态度。

 

复习

复习在记忆中作用

①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 ②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 ③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②采用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的方法;③反复阅读与结合尝试回忆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⑤合理分配复习时间;⑥运用多种器官参与复习。

 

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巩固

(1)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利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

(6)注意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考点四: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概述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间接、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

间接性与概括性是思维的两大基本特征。

 

想象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3.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分类:无意想象;有意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分类:

①再造想象;

②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目的、任务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在头脑中塑造新的典型人物形象。)

③幻想。

 

考点五:情绪与意志

情绪的概述

1.情绪的基本概念

情绪是以(生理)需要为中介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2.情绪的分类

 (1)基本(原始)的情绪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2)情绪按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心境、激情与应激。

①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微弱性、持续性和非定向的弥散性。

②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暂的暴发的情绪状态。

③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3.情绪的功能

(1)适应环境的功能;(2)调节认知活动的功能;(3)信息传递的功能。

3.情绪与认知的关系

(1)联系:①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2)区别:①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压力与应对方式

压力的性质与来源:压力是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压力与生理的应激:在压力状态下,机体必然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反应,这一对压力的应激反应过程称为适应综合症,包括三个阶段:①警觉反应阶段:个体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②抗拒阶段:个体试图抵御与限制刺激物的影响作用,有机体作出准备与压力对抗或摆脱困境;③衰竭阶段:由于持续的压力可能导致组织崩溃、躯体的损伤及适应性疾病。

压力与心理的反应:压力引起的心理反应有一些是适度的,但也会有过度的心理反应,如:抑郁、焦虑、恐惧、情感淡漠、躁狂等。

情绪的调控与应用

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

(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健康情绪的培养

(1)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3)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

(4)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正确面对与处理负性情绪。

意志的概述

什么是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克服内外部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的特征:①有自觉的行动目的;②以随意运动为基础;③受意识能动调节支配;④克服内外困难是意志最重要的特征。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①双趋式冲突(同时想获得两个目标但不可兼得);②双避式冲突(同时想避开两个目标但必遇其一);③趋避式冲突(既想趋向又想避开同一目标时的冲突);④多重趋避式冲突(多种目标对人的吸引与排斥)。(2)确定行动目标。

执行决定阶段。这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

(1)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2)克服困难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意志品质及培养

意志品质的特征:(1)自觉性。(2)果断性。(3)自制性。(4)坚韧性。

意志品质的培养:

①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② 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③加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④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历年真题】

1.为人类所特有、与抽象思维发展密切联系的记忆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运动记忆 D.语义记忆  

解析:参考答案D

 

2.作家在头脑中塑造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属于(    )

A.再造想象 B.联想 C.创造想象 D.幻想

解析:参考答案C

 

3.下列不属于基本情绪的是(    )

A.快乐   B.激情   C.愤怒 D.恐惧

解析:基本(原始)的情绪分类: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参考答案B

 

4.下列选项中常常被称作工作记忆的是(    )

A.瞬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长时记忆 D.永久记忆

解析:短时记忆,又被称为工作记忆,是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之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渡环节。参考答案B

 

考点六:需要与动机

需要与动机概述

1.需要的概念

(1)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心理上的反映,它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需要的种类:

①根据需要的起源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根据需要的对象(或内容)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可分:

①生理需要 ②安全需要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2.动机的概念

(1)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

(2)动机产生的条件:内部需要和外部刺激诱因是动机产生的必要条件。

(3)动机的功能:①引发功能;②激励功能;③动机的指引功能。

(4)动机的分类:

①按需要不同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②按动机持续的时间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③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大小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④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分为:内部动机与外在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1)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论基础是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就,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欲望,即都有成就动机。问题的难度越大,学生成功后的成就感就越强,但问题太难,成功的机会会减小。所以要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经过努力后才能完成,但经过努力又可以完成。

(2)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

①熟悉教材,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的创设才有针对性;

②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已有知识的程度,才能确保创设的问题难易恰当;

③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应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2)作业的难易程度与最佳动机水平关系密切。具体地说: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1)理论基础是强化理论;

(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3)奖励比惩罚更能激发学习动机。

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认为,有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合作型、竞争型和个别化型。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适当的竞赛可以满足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和成就感,激发学习积极性;但过于频繁的竞赛则会造成紧张气氛,增加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差学生还会因经常失败而丧失学习积极性。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1)成败归因理论认为,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方面:①能力(内在的稳定因素);②努力(内在的不稳定因素);③运气(外在的不稳定因素);④任务难度(外在的稳定因素)。

(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内归因往往会使人产生自豪或羞愧,外归因则会使人感到侥幸或愤怒。

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动机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强化),而且受个体对下一强化的期待的影响,这种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或者说是对自己的特定行为能否导致特定结果的预期)。

(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①成败经验;

②归因方式;

③对他人的观察学习(替代强化);

④言语劝说及情绪状态等。

 

考点七:技能

技能概述

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

(1)技能是学习得来的,区别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知识为活动提供定向依据,而技能控制活动的执行;

(3)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3.技能的种类:

(1)动作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2)智力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性,动作进行的内隐性,动作结构的简缩性。

动作技能的形成

1.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1)动作的认知和定向:在了解操作活动结构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目的在于掌握程序性知识。

(2)动作的模仿和联系:仿效教师示范的操作活动结构,在头脑中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初步的动觉映象。

(3)动作的协调和完善:把构成整体的各动作要素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成为整体,形成操作活动的序列,获得有关操作活动的完整的动觉映象。通过练习而形成起来的活动方式对各种变化了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在执行方面能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2.动作技能的形成条件

(1)动作概念掌握;

(2)动作示范;

(3)动作反馈;

(4)进行有效练习。(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

练习的效率受以下因素制约:①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②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④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⑤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⑥练习方式要多样化;⑦让学生每次都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智力技能的形成

1.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

(1)原型定向:

①原型即外化了的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或“物质化”了的操作活动程序。

②教学要求:要使学生了解完整的动作结构;要使学生了解动作结构规定的必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示范准确、讲解确切、指令明确。

(2)原型操作:

①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以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

②教学要求:使活动以完全展开的方式出现,不能遗漏或缺失;注意变更活动对象,使活动方式在知觉水平上得以概括;注意活动方式的掌握程度,适时转向第三阶段;注意动作与言语的结合,最好边做边说。

(3)原型内化:

①智力活动离开物质化客体及外显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并使其发生变化。

②教学要求:动作的执行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的顺序;活动在言语水平上先展开,再压缩;注意变更活动对象,促进广泛迁移;注意由展开到压缩转化过程中的适时。

2.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智力活动原型的确立过程实质上是把专家头脑中的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考点八:能力

能力及其类型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

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

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①知识是经验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2.能力的分类

(1)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能力分为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其中一般能力指在许多基本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通常指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份,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形式。特殊能力是指在某些专业或特殊职业活动中表现的能力。如数学、音乐、绘画等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智力理论

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构成的认知能力。

1.智力理论

(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 G 和特殊因素 S);瑟斯顿的多因素论。

(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论,从内容、操作、产物三个维度把智力分成 150种因素。

(3)智力形态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的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论。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主要依赖于个人的先天秉赋,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在个体差异上,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是过去对流体智力应用的结果,是后天习得的。

(4)智力多元论:加德纳认为智力主要由七种能力构成:语文能力;数量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自知能力;自然能力。

(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认为智力的三个组成成分是: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实用性智力。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

2、早期环境与教育中获得的经验。

3、教育与教学。

4 、社会实践活动。

5、主观能动性。

智力发展和智力的个别差异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与特点:

(1)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先快后慢,到了一定年龄则停止增长,随人的衰老智力开始下降;

(2)智力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2.智力的个别差异:

(1)智力类型的差异:①从知觉方面分为:分析型、综合型、分析综合型。②从记忆方面分为:形象记忆型、抽象记忆型和中间记忆型。③从言语和思维方面分为:生动的思维言语型、逻辑思维言语型和中间型。

(2)智力水平的差异:在全部人口中,智力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呈常态分配。①超常儿童:智力发展非常优秀的儿童,智商在 130 以上。②低常儿童:智力发展上显著地落后于同年龄儿童的水平,智商在 70 以下。

(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早慧、大器晚成。

 

【历年真题】

1.根据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的是(   )。

A.能力高低 B.努力程度 C.任务难度 D.运气好坏

解析:参考答案A

 

2.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环节是(   )

A.概念掌握   B.言语指导  C.动作示范 D.有效练习

解析:参考答案D

 

考点九:人格

人格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的心理面貌,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气质与性格

1、气质

①什么是气质:气质是受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内外倾向及灵活性等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②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总的情况是一般混合型居多,典型类型者偏少。

2、性格

(1)定义: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2)性格特征: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二者联系密切,均属于较稳定的个性特征范畴;二者能相互影响,气质能影响性格品质形成的速度及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①气质主要反映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特征,而性格则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及习惯性行为方式的反映。②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③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④气质无好坏之分,但性格有优劣。⑤气质特征表现较早,而性格特征出现较晚。)

主要的人格理论

1、气质理论

(1)气质的体液理论;

(2)气质的体型理论;

(3)气质的激素理论;

(4)气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理论:根据人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中兴奋与抑制活动的强度、均衡性及二者转移的灵活性等三种基本特性,巴甫洛夫把人的神经活动分成许多类型,其中有四种典型类型与气质类型对应:①强、不均衡型为胆汁质;②强、均衡、灵活型为多血质;③强、均衡、不灵活(惰性)型为粘液质;④弱型为抑郁质。

2、人格的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特质是个体反应环境刺激时的一种内在倾向,它是由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种: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共同特质(一般特质)是在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所共有的普遍存在的特质,是由人们生活的共同环境造成的,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个人特质(个别特质)是个人独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是由个体生活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奥尔波特进一步把个人特质分为三个层次:首要特质代表个人最显著的特征;中心特质概括性比首要特质低,是由一些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次要特质是限于个人在特定行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相关联的特质。

(2)卡特尔的人格理论: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根源特质(source trait)是一些单一的因素,相互独立,是人格的基本成分,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建造人格的根基。表面特质是由根源特质决定的,是根源特质在各种不同情境中的外在表现,但根源特质又必须通过表面特质的中介,通过因素分析法才能发现。卡特尔找到了 16 种根源特质,并编制了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

(3)艾森克的人格特质理论。

3、人格的类型理论

(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霍兰德根据人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把人格分为六个类型:现实型;研究型(理智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贸易型);常规型(传统型)。

(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斯普兰格从文化社会学的观点出发,将人类社会生活分为六种形态,并以此划分出六种性格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政治型(权力型);社会型和宗教型。

4、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依德的人格理论:①意识有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②人格结构有三种成分:本我;自我;超我。③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包括五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2)荣格的人格理论:荣格根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外向型的人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感情外露,善于交际;内向型的人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处事谨慎,沉静多思。荣格还提出了四种思想本能:感觉、思维、情感、直觉。

(3)阿德勒的人格理论:①阿德勒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感觉标志着人生一开始就为克服自卑而抗争,这种抗争叫寻求优越;②阿德勒认为出生后的头几年对人成年后的人格形成绝对重要,并强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③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5、人格的自我理论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强调每种个性的独特性、奇异性和个体性,认为人的内在价值,即一些类似本能的潜能或需要要求实现,自我实现是在它的推动下最后完成的。

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见动机一)。

(2)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①罗杰斯认为人有追求美好生活、为美好生活奋斗的本性,是自我完善的人:完善的人应该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经历;完善的人关注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生活在现实的空间里;完善的人想念自己的感觉。②自我即个体在现实中的客观存在,自我概念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整体理解)。自我概念与自我的脱节是导致心理不平衡的原因,而自我概念与自的我的和谐一致则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③当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感受得到别人无条件的积极支持时,他的自我观念就会越来越明确,很少发生自我冲突,所以在心理咨询中应给予无条件积极关注。

人格测验

1、自陈式人格测验

(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因为该问卷可以同时测量性格的许多特征,故称为多相人格问卷。

(2)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主要功能是通过测验来测量个人在莫瑞理论中的 15 种心理需要的倾向。

(3)卡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测验: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得出了 16 种人格根源特质,并编制了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进行测量。

2、投射式人格测验

(1)罗夏克墨迹测验;

(2)主题统觉测验;

(3)句子完成测验。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考点十:社会态度与行为

社会态度

1、社会态度及其作用

(1)什么是社会态度: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2)社会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动成分。

(3)社会态度的功能:工具性功能;知识功能;价值表达功能;自我防御功能;社会适应功能。

2、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经验的情绪后果;

(2)需要的满足;

(3)知识水平;

(4)家庭背景;

(5)参照群体;

(6)文化因素。

态度的理论

1、态度的学习理论

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印象形成及其效应

1、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并存储在记忆中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2、印象形成的效应:

①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②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最先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因效应即最后的印象,是指新近获得的信息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③晕轮效应:由于对对象某一特点过分重视而掩盖其他特点。④投射倾向:个体往往会认为别人与自己具有同样的特点和观点。

3、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心理上的的相互关系。

(1)人际关系取向:包容需要;控制需要;情感需要。

(2)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外貌;能力;邻近;相似;互补;性格特征。

社会影响

1、从众

(1)从众是指个人在群体的引导或压力下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俗称“随大流”。

(2)从众的原因:对外界情况缺乏认知而以多数人的行为为参照;对偏离群体的恐惧;群体的凝聚力。

(3)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与特点;社会支持;任务的熟悉程度;性别。

2、服从: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要求、团体规范或别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被迫行为。②服从的原因:权利与义务;责任转移。③影响因素:他人的支持;对行为后果的意识;个性因素。

3、顺从:顺从是指个体在行为上听从他人支配,接受别人指挥的心理现象。

影响顺从的因素:个性因素;社会文化历史因素;客观环境和群体压力因素。

群体心理

1、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1)社会促进:社会促进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许多人一起活动时,其活动效率的提高。

(2)社会惰化:是指个体和他人一起完成任务比单独工作时往往更少努力的现象。

2、助人与侵犯行为

(1)助人行为及其促进

①助人行为与旁观者效应:助人行为是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其他旁观者的存在会降低个人提供帮助或实施干预的可能性。

②助人行为的促进与培养:增强责任明确性与人际相互作用;提供亲社会行为榜样;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动机;运用社会影响策略;进行助人行为的社会实践。

(2)侵犯行为及其控制:

①侵犯的实质:侵犯是指有意伤害别人的身心健康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动、伤害意图和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②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宣泄;运用社会制约;提高道德水平。

 

考点十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1、什么是健康与心理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一种无病态的、高效而愉快的持续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最高表现。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健康的“自我实现者”标准(15 条):正视现实;接纳自我;言行坦率;热爱事业;独立独处;与环境关系和谐;欣赏日常生活;具有高峰体验;同情关心他人;人际关系深刻;待人民主平等;信守道德标准;富于幽默感;富有创造力;不随波逐流。

(2)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

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

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

3、心理健康的促进

(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

(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心理咨询

1、心理咨询的实质

(1)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就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2)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都强调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所遵循的理论、方法与原则一致。

②区别:心理咨询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困或的正常人,而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有心理疾病的人;心理咨询所遵循的主要是发展与教育模式,而心理治疗所遵循的主要是医疗模式;心理咨询重在预防和促进,心理治疗重在补救和矫正。

(3)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        工作的组成部分。

区别:

①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是解决求助学生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恢复心理平衡,促进潜能实现。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则是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价值观念。

②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思想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以说服为主,有思想品德课、报告会、座谈、讨论等形式;而心理咨询以个别咨询为主,配合团体咨询、心理测验等,以疏导为主。③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心理咨询的理论体系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并遵循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而思想教育工作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领域和范畴,并遵循德育的规律和原则。

④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方向属于政治学和德育;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专业方向是心理学。

⑤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同:心理咨询工作的评估依据心理咨询的目的任务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则以教育目的来衡量。

(4)心理咨询的目标:促使行为改变;改进应对技能;提高做决定的水平;改善人际关系;发展来访者的潜能。

2、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

(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①理解支持原则; ②保密性原则; ③耐心倾听; ④细致询问原则;

⑤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⑥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⑦预防原则。

(2)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

①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②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

③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

④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

⑤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

(3)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

①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

②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

③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3、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精神分析法:①宣泄疗法:让病人将压抑在心头的精神重负和内心深处的隐私痛快地倾诉出来,得到释放。②领悟疗法:利用阐述、解释的方法来说明行为、情感和心理活动原因的心理治疗方法。③暗示疗法: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解除患者的疑虑,增强康复的信念,改善不良的心境,减轻精神负担,从而起到治病的作用。

(2)行为矫正法:①行为矫正法的创始人是华生。②强化:行为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伴随满意的结果,便会提高该行为在类似情境中出现的频率;惩罚:行为在某种情境下出现,得到厌恶的结果,便会降低该行为在类似情境出现的频率;消退:被强化了的行为再次出现时,若无强化物的出现,该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会降低甚至最终消失。③系统脱敏法:主要用来治疗恐惧症,教给个体某种放松程序,然后由弱到强向个体呈现他感到恐惧的客体,同时指导个体放松,从而使引起恐惧的客体逐渐丧失引发焦虑反应的能力。④厌恶疗法:将要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惩罚性刺激结合出现,以对抗原来已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新的条件反射。

(3)人本主义疗法:①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是罗杰斯。②当事人中心疗法:是在人本主义治疗思想指导下的个别谈话治疗。其关键是要创设一个同感、真诚、尊重的人际氛围,让来访者自己内心世界发生变化,理解自己,改变自我概念和态度。同感即通情的理解;尊重即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即咨询员自身的真实与和谐一致。③交朋友小组:是一种集体心理治疗,由背景或问题相似的人组成小组,通过集体活动来帮助参加者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或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也可以用于希望提高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的正常人。④支持疗法:是提供支持心理咨询与治疗内容的方法。

(4)理性情绪疗法:①性格的 A—B—C 理论:理性情绪疗法的代表是艾利斯,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当事人产生情绪和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当事人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B)。所以当事人的非理性信念(iB)是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②非理性信念是一种不合理的、违反思维逻辑性的信念,主要有(11 种):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喜爱和支持;一个人应该是全能的,完美无缺的;坏人都应该受到责备与惩罚;若事情未如人愿,那实在太可怕了;不幸是由外界引起的,人无法控制;一个人应该时时警惕是否有危险或可怕的事情将发生;逃避某些困难或责任,要比面对它更容易;人应该依赖他人,尤其是依赖强者;历史是现实的主宰,过去的影响是无法消除的;任何问题均有正确或完整的答案,若找不到正确而完整的答案,结果是相当可怕的;应该为别人的问题与困扰而烦恼。③理性情绪疗法的主要方法有:非理性信念辨析(这是最主要的方法,即咨询者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提出质疑,通过辩论动摇他们的这些不合理信念,用合理的信念取代);认知家庭作业;合理情绪想象。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自我意识

(1)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①自我认识的特点:青少年开始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并追求“自我天地”;②自我体验的特点:青少年有较强的自尊心,对别人的评价比较敏感,自我体验较为深刻;③自我调控的特点:青少年对自己行为支配和调节的独立性增强并有对抗倾向,行动的目的更加明确。

(2)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教育:

①全面认识自我;

②积极接纳自我;

③努力改善自我。

3、人际交往

(1)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

①朋友关系的特点:朋友关系在青少年生活中日益重要,成了青少年最重要的影响源;初中生对朋友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能与朋友同甘共苦,相互理解;中学生在交友上还有多层次的特点。

②亲子关系的特点:亲子关系是指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在情感上、行为与观点上都逐步脱离父母,要求独立,被称为“心理性断乳”;父母的榜样作用在青少年心目中也逐步削弱。

③师生关系的特点:青少年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他们开始口语教师,甚至抗拒教师。但每位学生的心目中都有一两位最钦佩的老师。

(2)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4、考试焦虑

(1)考试焦虑的危害:

①降低学习效率;

②影响考试成绩;

③考试焦虑的恶性循环会迁移到其他情境,形成焦虑性人格。

(2)考试焦虑的成因:

①个体因素:神经类型;人格特征;认知评价;知识准备。

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考试焦虑的矫正:

①自信训练:运用交互抑制原理,通过焦虑者自我表达正常情感和自信,使那些消极的自我意识得到扭转,削弱或消除其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法。

②系统脱敏:将引起考试焦虑的具体情景由弱到强排列,逐步呈现给学生,并同时指导学生放松,从而使学生对考试的过敏性反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③放松训练:通过循序交替收缩或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细心体验个人肌肉的松驰程度,最终达到缓解考试焦虑的一种自我训练方式。


二、专升本教育理论辨析题考情分析

辨析题31-32题考点:

1.感觉知觉与注意(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2.技能(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3.能力(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4.人格(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辨析题

12分

12分

12分

12分

 

【历年真题】

辨析题:首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1.知觉过程离不开知识经验。

解析:参考答案

答:正确;在知识经验的参与下,才能对知觉对象的认识更加完整、全面;同时,理解是知觉的一个特征和前提条件,理解就是借助于知识经验实现的。

 

2.观察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解析:参考答案

答:正确;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作为一种有意知觉,在开始前需要提出目的,拟定计划,并按照一定目的与计划的要求去组织自己的知觉活动。

 

3. 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随着练习次数增加,技能水平匀速提高。

解析:参考答案

答:错误;技能需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以下因素制约:(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7)让学生每次都知道练习结果,及时改进。

 

4. 不同智力水平的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

解析:参考答案

答:错误;智力的个别差异在一般人口中都呈现常态曲线式的分布。智力的分布特点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占两头的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的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很小,绝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发展在正常范围内。

 

5. 流体智力是后天形成的、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能力。

解析:参考答案

答:错误;流体智力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提出的智力的一种形态。它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流体智力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在个体差异上,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较少。

 

三、专升本教育理论简答题考情分析

简答题33-35题考点:

1.感觉知觉与注意(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2.记忆(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3.思维和想象(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4.情绪与意志(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5.人格(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6.心理咨询(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年份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简答题

24分

24分

24分

24分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三:记忆

【历年真题】

简答题.

1.简述记忆过程包含的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析:参考答案

答:(1)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2)识记是保持的基础,保持是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是识记和保持效果的体现,并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2.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解析:参考答案

答:(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4)识记者的态度。

 

考点四:思维和想象

【历年真题】

简答题.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解析:参考答案

答:(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五:情绪与意志

【历年真题】

简答题.

1.简述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方法。

解析:参考答案

答:(1)胸怀大志,确立崇高的理想;

(2)加强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3)加从小事做起,在困难中磨炼意志;

(4)根据意志品质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2.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

解析:参考答案

答:(1)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3)丰富积极的情绪体验。

(4)学会自我接纳与自我欣赏。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性情绪。

 

四、专升本教育理论论述题考情分析

论述题36题考点:

1.思维和想象(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2.能力(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3.人格(参见选择题考情分析)

       年份

题型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论述题

15分

15分

15分

15分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四:思维和想象

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分为:①直觉动作思维(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②具体形象思维(依据事物的形象或表象来思维);③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为:①分析思维(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或规律,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的思维);②直觉思维(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为:①集中思维(又叫求同思维,是指思考中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②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为:①再造性思维(又称常规性思维,是运用惯常的程序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②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中一种活动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

(1)分析与综合;

(2)比较与归类;

(3)抽象与概括;

(4)系统化与具体化。

概念形成的阶段

抽象化;类化;辨别。

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3)注意“变式”的使用;(变式是指变换物体的呈现方式,改变其非本质特征,以突出其本质特征。)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问题解决

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发现矛盾的过程)。

(2)明确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

(3)提出假设(以假设形式找到解决问题方案)。

(4)检验假设(通过理论和实践形式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人的知觉特点。

(2)联想与原型启发。对解决问题起到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3)定势与功能固着。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心理倾向),又称为心向,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功能固着是指我们容易看到物体的通常用途,而看不到它的新用途。

(4)个体的经验水平。

(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

(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等)。

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颖而独特的思维成果的过程,它与创造性活动紧密相关。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常有灵感出现;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创造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人格。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

(1)广阔性和深刻性(广阔性是指善于全面地辩证地思考问题。深刻性是指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深入事物的内部本质);

(2)独立性与批判性(独立性是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批判性是对前人的思维成果和名人的著作、论述,不盲从不迷信,能够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逻辑性(是指思路鲜明、条理清楚);

(4)灵活性和敏捷性(灵活性是指思路灵活不固执成见。敏捷性是指当机立断、迅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创造性(是指能打破常规,求新求异)。

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3)加强言语训练;

(4)发挥定式的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历年真题】

论述题。

1.试述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解析:参考答案

答: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培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创造动机;

第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第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创造发明的过程中创造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去发展创造想象力;

第四,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选择题考情分析)考点九:人格

1.试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

解析:参考答案

答:(1)生物遗传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教育因素。

(4)社会文化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更多专升本教育理论科目题型及考情分析请点击浏览PDF文档

同学们请记住本站网址,方便查看更多资料:https://www.xxyedu.com/
点赞(0) 打赏

相关推荐

2022-10-09专升本《建筑材料》判断题及选择、填空题
2022-10-09专升本(工程管理)考试练习题_招投标与合同管理(5)
2022-10-09专升本(工程管理)考试练习题_招投标与合同管理(4)
2022-10-09专升本(工程管理)考试练习题_招投标与合同管理(3)
2022-10-09专升本(工程管理)考试练习题_招投标与合同管理(2)
2022-10-09专升本(工程管理)考试练习题_招投标与合同管理(1)
2022-09-132019年专升本医学综合真题
2022-09-132018年专升本医学综合真题
2022-09-132017年专升本医学综合真题 
2022-09-132020年成人高考专升本医学综合真题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提问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